更严峻的是,乌军的无人机作战已非零敲碎打,而是形成了体系化的打击链条。7月的战场数据冰冷而震撼:俄军日均击落无人机数量从6月的79架升至90架,表面看拦截能力提升,但乌军日均发射量却从124架飙升至惊人的239架! 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乌军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、低成本的自杀式/攻击无人机群,持续不断地消耗俄军昂贵的防空导弹库存(“铠甲”、“S-400”的拦截弹价格远高于大部分来袭无人机)。在饱和攻击的浪潮下,俄军的高价防空系统疲于奔命,拦截率与生存率面临空前压力。莫斯科周边作为“冷战后俄防空密度最高地区”的光环,在应对小巧、灵活、海量的无人机时,其拦截效能被证明“极差”。所谓“电子保护网”的巨额投入,在创纪录的145架无人机冲击下,漏洞毕现。[page]
四、战场之外:消耗、意志与国际棋局
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战,其战略意义远超单次袭击的破坏。一方面,它持续放血俄军本就紧张的先进防空导弹储备。另一方面,它深刻动摇着莫斯科乃至俄罗斯民众对战争“远离本土”的认知与信心。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将空袭斥为“基辅政权是敌人”的证据时,反过来也印证了袭击对俄社会心理的冲击。欧洲最大都会区之一(人口超2100万)的核心地带不再安全,这对战争支持度的侵蚀是深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