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72小时停火暗藏玄机:地缘博弈步入“新铁幕”前夜
笔者按:硝烟未散,棋局已变。三载血战终成大国角力之砝码,看官且随笔者拨开迷雾,细品这盘“以战止战”的生死棋。
一、橄榄枝背后的“绞索”:俄式停火的战略底色
俄总统普京在胜利日80周年之际抛出的72小时停火倡议,看似温情脉脉,实则暗藏杀机。俄方所谓“无条件和谈”的表态,始终与“消除危机根源”的终极诉求绑定——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主权、乌克兰非军事化、永久中立等条件,恰如套在基辅脖颈上的三重绞索。这绝非突发善心,而是俄军在哈尔科夫-顿巴斯战线取得战术突破后,对美西方发起的“心理震慑战”:若拒绝和谈,俄军将借停火期完成兵力重组,后续攻势或更凶悍;若接受条件,则乌克兰领土主权将遭永久肢解。
回望三载谈判史,俄方条件始终随战场态势起伏:从2022年“去纳粹化”的道德高地,到2024年要求乌军全面撤出四州的“城下之盟”,再到如今以停火换领土承认的“最后通牒”,莫斯科的底线愈发清晰——克里米亚与乌东四州已成俄版图“不可逆的红线”。正如俄外长拉夫罗夫所言:“除克里米亚外,其他地区尚可谈。” 此言看似让步,实则将克里米亚剥离谈判桌,迫使西方在“部分割肉”与“全面溃败”间抉择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