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看官,三周前的印巴空战余波未散,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“21世纪空战教科书”的较量,用6:0的战绩撕碎了传统军事强国的傲慢滤镜。当巴黎达索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、新德里战略家们反复核对雷达数据时,笔者不禁感慨:这哪是简单的战机对决?分明是中国军工体系对西方单兵装备的降维碾压!
一、电子迷雾中的猎杀艺术:体系作战碾压单兵优势
看官们可还记得,5月7日那场被巴方飞行员称为“闪电狩猎”的空战?当印度阵风编队大摇大摆闯入克什米尔空域时,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早已成为“天网”中的猎物。反观印军,俄制A-50预警机与法国阵风的数据链宛如鸡同鸭讲,战场信息延迟超过3秒。当歼-10CE的PL-15E导弹呼啸而出时,印度飞行员耳机里还回荡着“未发现威胁”的警报声。这3秒的鸿沟,在超音速空战中足以决定生死。[page]
二、超视距点杀背后的技术密码:从氮化镓雷达到全频段压制
法国人至今不愿承认的真相,就藏在歼-10CE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里。这款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的“电磁神目”,配合K600电子吊舱的全频段干扰,硬生生把阵风引以为傲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变成了聋哑人。数据不会说谎:在电磁对抗中,阵风雷达的跟踪丢失率超过60%,而歼-10CE的火控系统始终稳定锁定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