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燕”振翅:核动力巡航导弹如何改写全球战略平衡?

一、4万公里射程的背后:技术突破还是战略威慑?
10月26日,俄罗斯宣布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,飞行距离达1.4万公里,且未达极限射程。尽管官方未明确提及“4万公里”这一数据,但俄军事专家透露,其理论射程可突破2万公里,甚至具备“无限续航”潜力。这款导弹采用核动力推进装置,通过小型核反应堆加热空气产生持续推力,使其能够以50-100米的超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,并从南美洲等非常规方向突袭美国本土目标。
笔者注意到,“海燕”的核动力设计使其成为全球首款可长期在冲突空域巡航、随时接收指令的“待机式武器”。与依赖化学燃料的传统导弹不同,它无需预设发射轨迹,仅凭卫星通信即可实时更新路径,甚至中途更换打击目标。这种“无限射程+智能变轨”的组合,恰恰直指美国反导系统的致命短板——对低空、低速、长航时目标的探测盲区。[page]
二、普京的筹码:谈判桌下的“核底牌”
俄总统普京身着迷彩服亲临试射指挥中心,以“准备就绪”四字宣告“海燕”进入实战部署阶段。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向美国传递双重信号:一是回应北约近期“坚定正午”核演习的威慑,二是为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谈判增加筹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