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东南亚的“避险经济学”
东盟始终宣称“不选边站”,但此次协议却透露出更深的战略考量:通过多边规则将中美利益焊死在同一经济体内,使任何单边制裁都面临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困境。例如美国若对越南光伏产品加税,将同时打击美国本土的太阳能安装企业;若制裁马来西亚芯片,则波及苹果、高通等巨头的供应链。
这种“互相确保经济摧毁”的态势,与核威慑逻辑异曲同工。东南亚国家以协议为盾牌,既享受东大市场与技术红利,又保留与西方合作空间。正如笔者对看官所言:“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,不是选边站,而是让大国不得不护着自己。”[page]
四、数字新基建的“隐形军备”
协议中数字基建条款尤为关键。东大将协助东盟建设5G基站、数据中心、跨境光缆,而技术标准自然沿用东大体系。这种“基础设施绑定”的战略价值,远超传统贸易收益——当东南亚的数字生态全面接入东大技术框架,西方企业再想争夺市场,就不得不兼容东大标准。这恰如冷战时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输出工业标准,如今东大正以数字基建输出技术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