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荒诞的是所谓“安全保障”。协议承诺由欧盟组建维和部队进驻乌东,但美国防长赫基思早已明言:“北约不会为乌克兰流血。”这种“欧洲出兵、美国摘桃”的安排,像极了《凡尔赛和约》中的莱茵非军事区——用纸面承诺掩盖战略空虚。[page]
四、莫斯科的“以退为进”:停火线背后的新雅尔塔梦
普京的谈判手腕同样老辣。接受30天临时停火看似让步,实则将人道走廊与“消除冲突根源”绑定——即要求西方停止军援、推动乌克兰修宪。俄军近期在哈尔科夫方向的“战术后撤”,正是为在接触线固化既有控制区创造舆论氛围。
而克里姆林宫真正的底牌,藏在能源条款的褶皱里。草案要求重启“北溪-2”管道并扩大对德供气,这不仅是经济筹码,更是分化欧洲的楔子。当德国工商界为廉价天然气欢呼时,法波等国“抗俄统一战线”的裂缝已在扩大。
五、终局还是序章?三组不可调和的矛盾
尽管协议被包装成“共赢方案”,但三组根本矛盾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