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绞杀:K600电子吊舱对"阵风"的电磁压制堪称降维打击。实战数据显示,印军雷达屏幕出现雪花噪点的时间,恰好是PL-15E进入不可逃逸区的前奏。
导弹代差:PL-15E的双脉冲发动机+双向数据链设计,让射程突破200公里的导弹仍具备末端40G过载能力。相比之下,"阵风"挂载的"流星"导弹在160公里外就已沦为无控火箭。
更致命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——ZDK-03预警机、红旗-9B防空系统与歼-10CE构成的三维天网,将OODA循环(观察-判断-决策-行动)压缩到以秒计数。反观印军,俄制A-50预警机与法制"阵风"的数据链如同鸡同鸭讲,战场信息传递延迟超过3秒,足够PL-15E飞行4公里。[page]
三、体系破壁:万国牌军械库的"马其诺防线"崩溃
印度空军的惨败绝非偶然,其背后折射出军事现代化的致命误区:
数据孤岛:法式数据链、俄式加密系统、以色列电子战模块的混搭,让"阵风"与苏-30MKI的协同作战沦为行为艺术。当歼-10CE发射导弹时,印军米格-29还在忙着切换通讯频道。
成本黑洞:单价2.5亿美元的"阵风"为兼容不同国家子系统,被迫增加1.2吨死重,机动性比原型机下降23%。这种用金条铸造锁链的战术,最终困住了自己的翅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