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有色矿业在赞比亚的谦比希湿法冶炼项目,因2025年2月尾矿坝溃坝事件引发的争议,于9月再度成为国际舆论焦点。
这场涉及800亿美元天价索赔的风波,不仅考验着中国企业的海外风险管理能力,更折射出跨国资源开发中环境责任、法律博弈与地缘利益的复杂纠葛。一、事故成因:天灾还是人祸?根据中国有色矿业公告,溃坝直接原因为防渗膜被盗割及2025年1-2月赞比亚罕见强降雨(接近20年同期最大值)。
这一解释将事故归咎于“人为破坏+极端天气”,这其实和非洲的情况也契合,毕竟那里还是蛮荒之地,为了一点利益采取极端措施是当地人的特点,他们偷盗防渗膜可能只能卖很少的钱,却酿成惨祸。
值得注意的是,赞比亚政府实验室检测显示,事发后水体pH值已恢复正常,重金属浓度持续下降,且当地供水公司早在2月24日恢复运行。官方明确表态“未发现重大健康问题或疫情”,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索赔方的环境损害主张。
然而,尾矿泄漏对农田和生态的长期影响仍需持续监测,环评报告的权威性将成为责任认定的关键。二、天价索赔:法律博弈与地缘信号当地11名授权民众向法院请愿,要求中方企业设立800亿美元环境修复托管账户及2亿美元紧急救助基金。